齐鲁在线主页 > 资讯 > 正文 >

油气井下作业工的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牌得主的冠军之路

2021-12-07 17:44:07 来源:互联网 阅读:-
【摘要】2021 年10月29日,当杨威接过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牌的时候,既激动又意外。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站在“华山论剑”的巅峰。那一刻,台下的教练、队员沸腾了

2021 年10月29日,当杨威接过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牌的时候,既激动又意外。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站在“华山论剑”的巅峰。

那一刻,台下的教练、队员沸腾了,他们为杨威欢呼,为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鼓掌。磨砺炼真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作业工到站在全国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他都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蜕变?

这段路途漫漫,长达 2 年、4 年或更久。

但最为关键的时间,只有 60 个小时,或更短。

绝技:苦水、汗水中浸泡

33岁的杨威是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孤岛作业区孤三作业项目部一名普通员工,得到国家金奖后,杨威与以前没什么两样。身穿橘红色工服,手握刹把,正在GDB21-11-15井场上起下管柱。

“作业工的工作看着简单,其实很复杂,包括作业设计、起下钻、管柱配伍、识别工具,甚至还有机械制图等很多步骤,而作为司钻,定点刹车让吊卡平稳是我最基本的技能”杨威说。

定点刹车成绩好坏是看吊卡距离标准线最近而不越界,按照国家技能大赛的要求,要想夺冠误差不超过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如此苛刻的要求,带来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杨威说,用力要均匀,手一定要稳。说着,他稳稳地拉起了刹把,误差0.08毫米。据了解,要想达到这个水平,眼一定要快,手要缓缓用力,杨威在法兰盘放个鸡蛋,以吊卡碰到鸡蛋而鸡蛋不碎为标准,有时候一练就是几小时,对臂力和体力都是极大考验。

“有时候胳膊痛到睡不着觉,几天抬不起来,只能用冰袋冷敷来缓解。”杨威说,为了增强自己的肌肉力量,他每天举哑铃锻炼,目的只有一个:把细节做到极致,追求完美。

练了没一会,杨威的工服就湿透了。“我们一天换三四套很正常。考场是露天的,训练的那段日子,40多摄氏度也得忍着,有时还会中暑。”杨威说。

金牌:倔强+工匠铸就

记得4月份刚报到的时候,培训室里黑压压的全是人,50人的规模,一个月淘汰10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记得训练刚开始没几天,在进行管柱配伍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疏忽,手腕被晃了一下。”杨威说,老师让他回家休息几天,自己没有听老师的话,依然在训练场里挥汗如雨,因为他知道,一刻的松懈就意味着被淘汰。就这样,杨威带着腕伤训练了一个月。

五十进四十,四十进三十……杨威说,最惊险的是三十进二十的比赛,因为之前接触作业设计比较少,在高手如林的赛场上,只要有一门偏科,就会被甩到后面,他以第十八名的成绩杀进了二十强。

在集训备战与冲刺阶段,教练组对二十强选手提出更加严格的集训目标:高于国家技术标准、高于国家检测标准、高于国家竞赛规则、高于国家体能强度,争夺全国技能大赛奖牌。知耻而后勇,在知道自己的短板后,杨威开始针对性的磨练自己,把理论考好,实践更是马虎不得!

CAD机械制图,是一个烧脑的环节,在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全国技能大赛中,这个项目被认为是对选手能力挑战最大的一个项目。比赛具体画什么工具,选手之前并不知道。教练说:“它是要十八般武艺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数学、力学、物理学、工程学……每一项都要精通,机械制图可以说是对‘全技能’的培养。”

由于长时间握刹把、笔、拿工具,杨威双手已起了不少茧子,长期的训练也使得他的右手臂肌肉损伤。从早上训练到晚上,杨威会有十七八个小时的训练。由于封闭训练,离家虽然只有2公里,半年时间夫妻却只见过五次面。杨威说,“付出这么多,我就是想做到精益求精。有时候教练可能会给我打到98分,但是我自己心里面认为我只做到了97.5,可能还有0.5分没有达到。”杨威说。

围绕更高的目标与期待,杨威全身心地投入备战阶段,开展了针对性训练、障碍性训练、心理及体能训练等,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杀进十强争得了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机会。

成功:引领技术立业

在全国最顶尖选手的比拼中,杨威才知道什么叫一山还比一山高,于是他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比赛中,管柱配伍本来是他的强项,但是当分数出来后,委屈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仅仅82分,正当他懊恼的撕扯着头发的时候,教练兴高采烈的跑过来告诉他,虽然82分不高,但是已经排名第一了。杨威听到后,长舒了一口气。

“越到后面压力会越大,因为这么多人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比赛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团队,是代表单位。”随后,杨威越战越勇,门门都在九十分之上,定点刹车获得了满分,成绩报出后,杨威自己都被这个满分惊得目瞪口呆。

最终,如愿拿到了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金奖。

很多人问他反超制胜的绝招是什么?杨威觉得,其实技能比赛没有什么绝招,有的只是无数次的练习、摸索和刻苦学习,还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实,除了技术过硬,在创新方面杨威也是单位的香饽饽,技能大师争相授艺。

在复合防砂领域,滤砂管下放容易损坏成为重点攻关课题。作为攻关组的一员,杨威常常和小组成员们一起探讨研究。导师设计的工具在效果上总是差强人意,课题陷入瓶颈,几乎停滞不前。“能不能像车辆减震一样,给滤砂管一个缓冲呢?”杨威的一句疑问,点醒了导师的思路。攻关小组转变思维模式,滤砂管井口缓冲器的发明,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一个难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冠军之路,不寻常的路,杨威依然在坚持着……(作者:刘玉鹏辛未)


推荐阅读:黄煜